“藍天保衛戰必須打贏,就是沒有退路。還是那句話,軍中無戲言,言必信,行必果,完不成任務必問責,請拭目以待。”在3月5日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首場記者會上,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、民建中央常委、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立下了軍令狀。
劉炳江立軍令狀是有底氣的。藍天保衛戰作為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七場標志性戰役之一,在2018年的首戰之年,就取得了“十三五”空氣質量約束性指標超額完成的成績。“2018年化解鋼鐵年產能3000多萬噸,8.1億千瓦的燃煤機組基本達到了天然氣發電的排放水平,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潔煤發電基地,淘汰了1.3萬臺工業爐窯,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首次跌破60%,關掉了2.3萬臺燃煤小鍋爐。”劉炳江表示,依靠產能調整和煤炭治理,2018年全國空氣質量持續改善,全國PM2.5濃度持續下降,優良天數不斷增長。
藍天保衛戰的主戰場是京津冀周邊地區、長三角、汾渭平原等,尤其是對秋冬季大氣污染的綜合治理,其艱巨性和反復性非常突出。在“大氣十條”第一階段目標收官的2017年,為完成北京PM2.5在一年內下降13微克/立方米的世界大氣治理史上難題,“秋冬季攻堅方案”在短時間內迅速出臺;2019年,在藍天保衛戰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,2000多位科學家齊心協力,蹲點在“2+26”個主要城市和11個汾渭平原的城市,“一市一策”,極具針對性地進行大氣治理。“正是因為這樣,我是非常有信心,2020年約束性指標一定能夠完成。” 劉炳江說。
當然,保衛藍天不只是政府管理部門的職責。政府依法監管、企業合規排放、大眾綠色消費,應當各盡其責。
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,化工行業目前年排放廢水、廢氣、廢固的量分別占全國工業“三廢”排放總量的16%、7%和5%。同發達國家相比,我國化工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水平明顯偏高、排放物處理率明顯偏低。因此,化工企業更應當主動履行環保責任。
值得欣慰的是,在這場保衛藍天的戰役中,石油和化工企業貢獻了足夠的智慧和心血。譬如,中國石化與保定市雄縣政府合作打造“雄縣模式”,發展地熱給居民供暖,“供暖告別了煙囪”。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,地熱能的供暖面積達到287萬平方米,替代標煤6.67萬噸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7.4萬噸。“十三五”期間,中國石化在北京、河北、山西、陜西等13個省份還要建20個類似的無煙城。此外,中國石化在“2+26”城市區域內的煉油企業已全部完成國Ⅵ油品質量升級。
中國海油實施的渤海油田環保升級三年行動計劃,加快了天然氣市場推廣和成品油質量升級,并優化了能源和運輸結構,穩妥推進了北方地區“煤改氣”“煤改電”。
這種全力以赴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韌勁,在接下來的藍天保衛戰中,石油和化工企業自然當一以貫之。而且,不僅要做到“獨善其身”,更應以“兼濟天下”的胸懷,用新技術新產品去幫助其他行業節能減排、綠色發展,也為自身發展開辟出新的藍海。